源于蜡像艺术的仿真感染性强,或许是中国早在2500年以前就存在失蜡铸造工艺,或许是现代的文化生活中人们更加追寻直观和寓教于乐,这门艺术传入中国后,便因循着民族文化的意识、观念、信仰、喜好、需求和经济利益的变化而发展。 1919年五四运动后,我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学者程枕霞先生,受到西方蜡像馆的启示,拟用真人大小的蜡人穿着历代服饰,向国内外参观者介绍我国的服饰文化;1765年,科特斯为路易十五的情妇Marie Jean du Barry制作了一尊蜡像,科特斯可谓是杜莎夫人的引领导师,杜莎夫人(1761-1850)是法国一位杰出的艺术家,以制作蜡像而闻名。她自小随科特斯学习蜡像制作技艺,成名作:法国作家伏尔泰的蜡像。由于蜡像艺术的仿真感染力和复原的真实性以及较强的可信度,加上中国早在2500年以前就存在失蜡铸造工艺,使这门艺术传入中国,迅速产生了强烈的呼应,并带着深厚的中国民族文化色彩断创新。1957年程枕霞先生在广州文化公园设专厅展示蜡像服饰作品。20世纪30年代,山东孔庙曾塑有孔子蜡像;1990年由香港实业家陈树锴先生集资,张守祥先生创办了小有规模的“北京蜡像馆”。1992年,邹人倜 [2] 借鉴电影特型演员用硅橡胶补妆造型的经验,成功研发出仿真硅胶像。与蜡像不同的是,这种写真雕塑采用高分子材料代替石蜡,给广义的蜡像增添了一个硅胶蜡像分支,至此广意的“蜡像”不再局限于其“蜡”的材质,即高分子硅胶材质的蜡像,也就是所谓的硅胶蜡像。随后,出现了“西安事变蜡像馆”、“西安秦皇蜡像馆”、“北京明皇蜡像宫”、“大连金石蜡像馆”以及博物馆、纪念馆也纷纷用蜡像艺术展现历史,这些蜡像展都以不同的题材反映了某种文化和历史内容的瞬间。
2002年,代表着中国蜡像艺术水平,专业的、具有较大规模的、权威的、教育性与欣赏性为一体的,蜡像人物与文物、实物相结合的***蜡像艺术馆在中国***博物馆诞生。
中国蜡像馆运用蜡像艺术展示古今中外人物,弘扬人类文明。蜡像
展示内容力求历史地、客观地反映各类人物。在陈列的蜡像人物中,以中国人物为主,辅之少量的外国人物;以近现代人物为主,辅之少量的古代人物;以写真人物为主,辅之少量的情景人物。
中国蜡像馆的创作队伍是由国内具有较高水平、艺术精湛的雕塑专家、蜡像艺术家组成的。他们创作了本期蜡像人物126尊。在展出的蜡像人物中有以祖国的盛衰和人民的忧乐为怀,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又有在中国历史上居尊的思想家、教育家;既有中华民族的科技精英,又有以宏篇巨著流传后人的文史俊彦;既有体坛夺冠的勇士,又有影视界迷人的群星;既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,又有先人后己、公而忘私的群众楷模等等。他们与构思巧妙极具艺术氛围的场景相互映衬,情景交融,更显得惟妙惟肖,光彩照人。
中华民族悠悠数千年,英杰辈出,灿烂文明举世景仰;神州大地颂改革开放,繁花似锦,风流人物还看今朝。中国蜡像馆还将不断扩大规模,建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水平的蜡像馆 [1] 。
国外知名蜡像馆,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景点,山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,也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蜡像馆。”近日,参观过国外蜡像馆后,省政协委员王彦平提交议案,建议在我省筹建“三晋历史文化名人”蜡像馆,让更多人能近距离接触“三晋名人”,带动旅游的发展。